我的2021年度关键词

23 minute read

嘿哈,没想到上次更文到今天文章,又拖了近一个月。

这篇文章,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,以探索领域+年度关键词方式,总结我在 2021 年的成长与收获,不如就先从我所在的行业开始说起吧。

技术

沉淀

我最早的技术方向是 Python 爬虫,但由于行业敏感就在去年换了一份容灾备份的新型互联网工作,用 Python + Go 混合开发做 Web 和系统底层插件的开发。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,是我技术沉淀最多的,也比较满意的。这一年里,做了三个全栈小项目,制作了有点酷酷的监控系统,了解熟悉了常见的大数据组件,对各平台自动化打包软件有了熟悉,最重要的是,对数据的管理,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有了深入的了解。

img

也很感谢领导对我这个刚入行的小白一直很耐心地指导,基本上每次出现问题都能冷静分析,适宜提出解决方案。又或者让我去做一些调研,设计一些方案,让我突破了自己“程序员”的狭小视角,往更广的系统底层、系统结构方向去看。

跃迁

这一年也是我对 Golang 技术从刚只会一点点语法基础,到会做项目、会写算法的一个融会贯通多次跳跃的时期。21年4 月份的时候,领导交给我一个 Go 的开发任务,看了近一周,发现自己还吃不下来,于是想上知乎找 Go 语言入门级项目看看,就遇到了国内 Go 语言的布道者,谢大。他的座右铭到现在,我都还记得“成功的习惯比成功更重要”,翻看了他的几个回答也非常深刻,是有些崇拜的。

后来正好在 5月份的时候,由谢大组织,曹大授课,创办了Go 高级工程师训练营。为了进一步认识谢大,精进 Go 语言,我也吭哧吭哧参与了,还做了一个小组组长。虽然后来在小组中没有和大家互动起来,不过也主动去整理资料,承担起了一项工作,没想到谢大还送了一件 Gopher China 的卫衣。

但由于曹大的课实在有难度,我连 Go 初级工程师都算不上,就直接上高级了,吃不消、消化不良是肯定的。第一期结束,很多不懂的地方,还准备继续参加第二期,没想到谢大给我说,你还需要二进宫啊。消极了一阵子,随后认真思考了,确实不能一直让老师一直带,需要自己突破舒适区。于是开启了公众号写作,将在曹大课上的内容重新回顾,梳理成了文章。现在发现,这个过程可能比再次参加效果好些,虽然没有多少自己创新的东西,但每个字都是自己打的,多数图片时自己重新画的,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。

再后来,组织了几期 LeetCode 小组,对 Go 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有了更多基础性的提升。包括公众号写作、LeetCode小组,都源于一手创办成长会的S 老师,后面会再讲到小组。

场景

Go 高级训练营结束,也认识了一个大佬 Helios,他组织了一期《DDIA》的读书活动。我参与其中,并在阅读完成之后提出了一些问题。印象最为深刻的是,在讨论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时,我搞不清楚为什么需要有那么多中关系数据库啊、非关系数据库啊、图结构等,Helios 的回答一语道破:主要还是场景不一样。这句话其实对我后半年影响很深,包括在读书时也很注意到场景,对问题的分析有了一个抓手。当遇到问题时,不是想到用什么工具,用什么高大上的技术,而是考虑场景,考虑问题的本质。

就如吴声所说:产品解决一个问题,场景持续解决问题。(在罗振宇跨年演讲中很有体会)

抽象与重构

随着代码的不断积累,项目越做越多,会发现自己写的一些代码是能够复用的。但问题在于,如果代码本身不够精简,会造成代码看起来非常臃肿。工作期间,看到了同事写的非常优美的代码;做了一个传统 Web 后端项目,参考了现有的一个前后端分离项目《Full Stack FastAPI and PostgreSQL》里面的优秀设计,也正是从这个项目开始,终于意识到将文件分类存放、公共方法抽象、业务逻辑剥离、精简函数复用等等。

还有个原因在于自己在成长会开发了一个作业统计小程序,为了方便其他队长和成员使用,开源了源码。有人在我的代码上二次开发,也有人参考了我的项目逻辑开发了新的功能。但我最早开发的版本代码不多,不过都是按面向过程的方法来开发的,到了现在功能多了,代码看起来很臃肿丑陋。因此对自己的代码进行了面向对象的抽象和文件拆分。毕竟,见代码如见人。

架构

这个词很分量很重,我觉得还拿不起,但我会努力的。包括在平时,同事开玩笑说我这也学那也学,怎么不去学架构;在工作中,前任领导招我进公司希望我设计中心系统(那时没工程经验,弄砸了),现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设计新版公司业务平台;在读《DDIA》期间,了解了许多优秀设计。我慢慢明确了自己职业的方向,架构师。

关于架构师的工作内容,到现在我还并不了解,也会在今年去做些探索。包括读一些底层架构的书,做一些系统设计等。


也是从 21年 年初的时候,就开始跟着成长会晨读读了几本不同领域的书,包括不限于:保险学、经济学、教育学等。虽然读得不怎么好,但想来回顾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收获。

保险

风险

我们一定需要买保险吗?保险来源于风险的对冲,风险却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,具有损失性和不确定性的状态。脱离了风险、没有风险,也就没有必要购买保险。而在具有不同风险情况下购买相应的保险才更划算。

损失

还记得那时候正处于重疾险进行改革,大变天的时期,各大自媒体都在吹捧重疾险,而作为保险小白感知度非常低,我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,现在看来还是多少有点遗憾,自己可能用不到,其实还可以给父母买。

在学习期间,其实还认识了一位从业十多年资深的保险经纪人,但由于我在读书活动担任队长,有点忙,基本上没有和她进行什么交流,很可惜。

收益

读了之后修正了我的一些看法:

  1. 原来认为,除了社保大多都是诈骗,买商业保险就是浪费钱、就是被骗。现在看来,如果风险能够自我评估,并且其最终损失自己能够接受,那么可以不买保险,但如果不能接受就值得购买商业保险。

  2. 原来认为,诈保、骗保等逆选择与道德风险只存在于属于保险-诈骗-法律相关层面的事情。也曾反思过,所有行业其实都会存逆选择与道德风险,更应该思考的是互联网行业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,以及防范措施,如何借鉴保险行业的措施。

  3. 原来认为,保险公司不是搞诈骗就是搞传销。在深入了解后发现,保险公司不仅仅是卖保险的,可以是对保险业的保险,还可能是一家投资公司。

除此之外,收获了几点新奇认知:

  1. 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规避风险,规避不等于回避、逃避,而是在事前防损和事后减损。面对可能的损失可以选择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,常见6种实操性的风险转移办法:组建立公司、买卖合同、委托保管、担保合同、套期保值、购买保险。
  2. 婚姻财富管理的第一原则是和谐共赢而不是对抗。
  3.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,只有同时传承才能使家族传承效率最大化。

经济

可能一些读者和我最初的想法一样,经济学就是搞钱的,研究怎么高效赚钱的。而读经济学后我发现:经济学关于生活各个方面,从个人决策,到如何和人打交道,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等等,了解后能够让我在生活中有更清晰的判断力。许多复杂的事情,一时之间想不明白的,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,由货币和金钱来衡量,一下就能想通了。

稀缺性

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管理自己、管理家庭、管理国家中的稀缺资源。在曼昆的《微观经济学》的开篇就明确了它是什么 “经济学不是金融,不全是谈基金债券股票发财之道,而是生活在实实在在各种有人的场合下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可能性,资源,永远都是人们作出选择的理由。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,稀缺性让人们做不一样的事情,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。”

在之后的学习中其实会遇到非常多的、繁琐的理论,但只要抓住了“稀缺性”,看准了下面说的“预期”,经济学也是能够理解的。

预期

在我看来,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就是对预期的管理。也就是说如何衡量长期与短期的关系。如果能够明白“短期提高要求,要么坚持下去,要么放弃。长期因为高要求,会有更多正向收益。”那么在生活中其实能够去对一些事情去做预判,去做风险评估、甚至去做投资。

十大原理

最开始我还以为在经济学里有确定性的结论,学会了就能“生财有术”。事实上,经济理论一直在发展,没有尽头,随时接受挑战,随时欢迎新人,尤其在《经济思想史》中,思想文明何其灿烂,各大经济学百家争鸣。因此,读到最后,可能什么都忘记了,唯一一点点还记得的,可能就是经济学的十大原理:理性人考虑边际量,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,人们面临权权衡取舍等等。

教育

有意识

提到教育,其实很容易将自己作为父母、作为教师带入进去。事实上,如果连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情况都并不了解、认识不清,也并没有思考过自己的孩子那么独特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适合,就将一些教育的理论强加给孩子与学生,难免有所偏颇。而我在读教育学期间,也逐渐明白了,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他人,而是自我教育。

然后再就说到《教育心理学》的研究内容:帮助你掌握一些教育理念,成为一名有意识、有效能、积极进取的教师。反过来想,也就说明了在学习和教育过程中,很多时候我们是处于“无意识的”。教师们无论是在探索前沿知识,还是在学习现有理论,亦或是在实际运用中都有不足。在教学中,也没有什么效能感,没有多少热情去激励孩子,更多的是履行工作的义务。

所以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,需要对自己的求学经历、教育成长做到有意识地梳理和总结。

反常识

越是成长,越明白。不是看得见的东西左右影响了我们,而是看不见的东西决定了我们。很多人可能就像我一样,不愿面对过去自己在学习和成长上所欠的“账”,以为过了这段时间,今天不学习明天再学,依旧会有美好的明天。

事实上,我们的正常放弃行为,导致了现在的一事无成。而要想突破也很简单,就是反对这种常态,用可能在别人看来的变态,早上 6 点就起来,晚上不刷综艺游戏刷书籍,最终来代替之前的常态,新常态替换旧常态。

危机与问题促进成长

是什么最能影响一个人的成长?危机与问题。面对危机其实我们很容易遭遇挫折,但只要扛过去,就是一片新的天地。而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心理社会危机,大部分人成功解决了,将它抛在身后,迎接新的挑战,但那些没有完全解决危机的人,不得不在之后的人生中继续处理。

小组

21年的下半年,自己的行动量相比去年的自己真的有很多突破了,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小组。

队长

其实在20年的成长会我也有很多收获,也想为成长会贡献一点力,于在今年保险学的时候,主动承担了责任,当了一次队长,这段经历真的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革命,但还比不上那些卷王们的“范式革命”。在此之后,我也在卷的道路上吭哧吭哧地前进着。这里说的,卷,不是很恰当,更像是不呆在自己的舒适圈,不断去突破自己。

千字写作

21年 8 月初的时候,开通了自己的小小公众号“木夜星空”和 Github 网站:https://jupiterxue.github.io/。然后就一直跟着写作小组,在工作日的晚上日更千字以上的文章,一直奋斗到 21年的年底 12月 31 日,中间有停一个半多月也是因为小组休整了那么长的时间。

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写了总共 77 篇文章,包括技术文章 40 篇,杂文 37 篇。通过写作小组,让我输出了更多专业型文章,也通过文章和一些小伙伴进行深度交流,还通过文章进行复盘内省,最后还在小组当中去评论其他人的文章,参与了同桌的合作,真是很有趣的体验。

LeetCode

当成长会的读书活动结束了,很多行为习惯也随着目标的完成,冷却了下来。但对于成长,我的心依旧是炽热的。在成长会没有和我自己专业相关的小组怎么办?就像查理·芒格爷爷所说:那就我自己来吧。

于是在成长会,我凭借帮助其他想学编程的同学答疑、为晨读队长提供统计作业的软件等,再通过写招募公文,召集了几个对 LeetCode 感兴趣的同学。我在 9 月底组织了小组,于是从 10 月开始,到今年现在,一直在持续地刷 LeetCode。

父母有时会问,你弄得那么累干嘛,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了。小伙伴曾说到,LeetCode 没有必要刻意刷、刷那么多。

但我想的,甚至我的 LeetCode 小组的同学想的可能都像下面的图一样。

mmexport1641524123533

地铁都比自己努力,自己还有什么不努力的接口呢?哈哈,开玩笑的。

其实 LeetCode 小组的延续,都是因为小组成员在练习中很好地贯彻着“持续行动”和“刻意学习”的理念,最终小组才能够一直发展,并且壮大。即便有一段时间,我想继续去千字写作小组写文章,LeetCode 小组成员还是很乐意的帮我接过接力棒,继续运营着小组,最重要的是,她做得很好,还超过了我的预期。

生活

也勇敢地从家里搬了出去,自己找了租房,开启读书与小组活动的充实生活。

有了一些新奇的体验,第一次出川,第一次乘坐飞机,去了趟武汉:

品尝了武汉的过早美食:热干面、鱼汁糊粉、油条、鸡冠饺、热豆浆、冰豆沙。

逛了武汉的汉口江滩公园

品尝了最具特色的武汉小龙虾

在这一年的行动、与人相识、与人共识中,中也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昵称 ID:Jupiter 木星

结语

最后部分,感谢以上陪伴我成长的人,S老师、谢大、曹大、公司领导、LeetCode 小组执行组长飞流,以及其他在成长会相遇,合作共事的小伙伴们,还有一直陪在身边的人。

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,我又长大了一岁。✌

生日快乐!

(如果你还喜欢今天的文风、有所启发,欢迎私信~🤙)